《人间正道是沧桑》里有一句台词:广东人革命,浙江人出钱,湖南人流血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?
广东开阜最久,民生富庶。同时远离北方政治中心,思想兼容并蓄。太平天国和戊戌变法之后,清王朝对广东的印象只剩下了暴民乱党,广东士子升迁无望。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之下,广东地区率先成为革命的策源地。
江浙一带,自宋代之后就一直是朝廷的钱袋子。这个地方的人善于经商,巨商富贾很多。尤其是上海开埠之后,全国各地买办阶级汇聚上海,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。
以上两个都能理解,其实值得说道的是湖南。
湖南古属楚地,岳麓书院有对联:唯楚有才,于斯为盛。春秋时,也有楚材晋用的说法。但是,古代史上,湖南籍的将军并不多见,世家在湖南的也没有几家。湖南的人才得到井喷,是在曾国藩之后。曾国藩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典型,他一生以儒家“至圣”的标准修炼自己。最有意思的一件事,曾国藩有七情六欲,去了朋友家,看到人家的小妾漂亮,就出言轻佻。回家后写日记,严肃批评了自己这种见色心喜的不端正态度。
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洗劫了江浙沪一带,使得湖南人有了充足的财力用以治学,加上曾国藩本人的儒家文化的示范效应,所以,湖南的儒家教育一时间兴盛异常。在近代革命活动蔓延至湖南时,很多湖南人热衷于功名,也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了。很多湖南籍的军人,最后也在各个政治势力中都占有重要地位。
儒家思想与功名心,是直接联系的。相对于法家思想是君主的哲学,儒家思想则是士子的哲学。儒家讲究天地君亲师,仁义礼智信,热衷于对秩序的维护和道统的坚守,因此成为两千年来的官方显学。儒学对中国维持大一统政权提供了两个精神内核中的一个。另外一个,是法家学说。中国自古以来的帝王之术,都是外儒内法。近代以来,科举制度被取消了,湖南人中的儒学子弟没有了仕途之路,但是儒学传统中的建功立业之心已经被催生起来了。湖南人流血,是对湖南人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一种表达方式。
在古代,对应起来,则是中原人革命,山东人流血。
在古代,中原一带人口众多,又是四战之地。战争是组织的艺术,政治学最为发达,很多人耳濡目染,对政治的领悟程度比其他地区的人要多。因此,中原一带的人喜欢做、也能做领导者,革命的成功率要高。
而山东人,有盐铁之利,民生富庶,有余力读书识礼,也有余力习武。古代,习武远比学文要费钱。
读书识礼,读的什么书呢?儒家经典。山东曲阜有孔庙,山东有孔圣人,还有孟亚圣,这么强大的儒学资源,又加上皇帝动不动封禅泰山,深受儒学熏陶的山东人,爽朗仗义,热衷于有为于世,建功立业。汉书有说:秦汉以来,山东出相,山西出将。说的即是山东人文风很盛,宰相辈出。
(泰山封禅大典)
同样,受到儒学思想熏陶的山东人,如同近代的湖南人一样,在军事上也有着强烈的功名意愿,敢于沙场搏杀,青史留名。因此,山东常出儒将,如戚继光。山西等地,因为地处胡汉杂居之地,民风彪悍,因此常出猛将,如李存孝。历史是由儒家学者编纂的,儒将更符合儒家学者的文武之道,比起猛将更胜一筹,被称为名将辈出也是情理之中。
所以,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山东古代名将辈出,帝王鲜有。
一言以蔽之:民生富庶,儒学熏陶之故。
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
关注“诸子百家故事”
带你了解每一个人物的故事
简 介
儒家、道家、兵家、法家、墨家……
总有一种思想与你的灵魂深处碰撞,
加入我们,共享思想盛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