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日历-曾国藩点津
凡人望子孙为大官,余不愿为大官,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。勤俭自持习劳习苦,可以处乐,可以处约,此君子也。
一一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谕纪鸿
语译:一般人都希望子孙当大官,但我不以当大官为目标,只希望子孙成为用功读书、明白事理的君子。能够以勤俭自我修持,习惯劳苦,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,也可以处于穷困的境况,这就是所谓的君子。
【家书故事】
咸丰六年,曾国藩在外地作战。家中有人到营里向他报告家里的状况,提到他的次子曾纪鸿举止非常大方。曾国藩心中欢喜,于是写信称赞他,并劝勉他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。
对于做大官一事,曾国藩在信中说:“凡富贵功名,皆有命定,半由人力半由天事。”对于不可必得的功名富贵,若是一味追求,反而会迷失本性。所以曾国藩希望儿子读书,是希望他能学做圣贤,因为这件事全由自己做主,诚如孟子所说的:“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。”以学做圣贤为目标,才不致误入歧途。对于父亲的教诲,曾纪鸿谨记在心。他一生都未尝出仕,潜心研究数学。在加入以丁取忠为首的白芙堂数学团体后,曾纪鸿和左潜、吴嘉善、李善兰、黄宗宪等优秀学者合力撰写数学相关著作,后来收入《白芙堂算学丛书》。至于曾国藩的孙子、曾孙、玄孙之辈,有许多人从事教育、科学、文化工作,大多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,几乎没有几个做大官的。
【历久弥新】
民国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,孙中山应邀至广州岭南大学,对学生做专题演讲,题目为“学生要立志做大事,不可做大官”。讲词中提到:“简单地说,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,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,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。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,便能够享大名。所以我劝诸君立志,是要做大事,不要做大官。”
孙中山说:“要做大事,不要做大官。”这是从“立志”上来说的,换言之、他希望岭南大学的学生能够立志做大事,不要立志做大官,并没有反对做大官的意思。对于曾国藩所说的“凡人望子孙为大官,余不愿为大官”,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。
曾国藩死后,他的长子曾纪泽承荫出仕,从事外交。光绪七年,他与俄国签订了《伊犁条约》,从俄国的手中收回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。这是一次外交上的大胜利,而曾纪泽也被誉为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外交官之ー。他做了大官,也做了大事。
孟子说:“仁义忠信,乐善不倦,此天爵也;公卿大夫,此人爵也。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。”读书明理,这是“天爵”,是精神上的做大官,是别人怎么样也夺不走的爵位;加官晋爵,这是“人爵”,不过是现实上的做大官,随时有下台的危机。在任何时代,可以没有“人爵”,但都不能没有“天爵”,两者的轻重缓急,由此可见。
——节选自《曾国藩点津》
图片 | 来源于网络
精彩人生 需要宽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