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卓:原本的“少年游侠”为何突然成了罪恶滔天的“董贼”

时间:2025-09-26 22:22:38 作者:水韵 热度:

近日,读《三国志》和《后汉书》,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:两本史书在描写董卓时,一开始董卓以“少年游侠”起篇,后又介绍了董卓的“发迹史”,很少涉及董卓劣迹。但自从董卓率领西凉大军入京把持朝政后,董卓的种种劣迹开始暴露。原本的“少年游侠”为何突然成了罪恶滔天的“董贼”?这到底是谁之过?笔者认为,这里除了与董卓本身的所作所为有关外,还与作者的爱憎有关。

一、年少的董卓也曾仗剑走天涯,以勇健侠气闻名于西域。

一谈到董卓,可能大多数人印象里是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里那个又坏又色的遭老头子。可你知道吗?年少的董卓力大无比,武艺高强,曾在羌中仗剑走天涯,以勇健侠气而闻名。
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记录的比较简单,就一句话“少好侠,尝游羌中,尽与诸豪帅相结。”简短明了,这也是陈寿写《三国志》的一大特点。但范晔在《后汉书》中记录的少年董卓就充实丰满了很多。

“董卓字仲颍,陇西临洮人也。性粗猛有谋。少尝游羌中,尽与豪帅相结。后归耕于野,诸豪帅有来从之者,卓为杀耕牛,与共宴乐,豪帅感其意,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,由是以健侠知名。为州兵马掾,常徼守塞下。卓膂力过人,双带两鞬,左右驰射,为羌胡所畏。”


《三国志》

从这段记录中,不难看出少年时的董卓有以下几个特点:

1、性粗猛有谋。据史料记载董卓长得五大山粗,给人的感觉如李逵、张飞一般,但有谋略。这说明他并不是四肢发达,头脑简单的一个人。

2、为人豪爽。可能是长期生活在凉州之故,使董卓性格豪爽,在游离中从不小家子气,这也使羌的头领们愿意与其交往。

3、本领高强。董卓是董君雅的第二个儿子。董君雅是镇守西域的一个小武官,可能受其影响,董卓的武力可以说是“爆表”般存在,正如上文所述:他身负两弓、骑马奔驰之际,董卓能够左右张弓射箭,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之精。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,就算是善于骑射的羌胡也很难做到,所以都很害怕他。

正是凭借年少养成豪爽的性格和高超的武力,使董卓渐渐由一个偏安西北的有名少年,渐渐地成长为镇守一方的“西北狼”。而这其中的关键,就在董卓“两去两回”的过程中完成:

第一次“去”,是离开土生土长的凉州到洛阳。由于其“才武”出众,出身也还可以,就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选为羽林郎,来到京都皇帝身边,成为皇帝护卫队中的一员。这对董卓来说,是一生中的重大机遇。因为来到皇帝身边就有无限上升的机会,再加上“六郡良家子”又是名将出身的最好途径。从此,他逐渐参与东汉政府的军事行动,取得高位。有一次,董卓就跟从中郎将张奂做军司马,一起去攻打汉阳叛逆的羌人,打败了他们,被封为了郎中。

“桓帝末,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,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,共击汉阳叛羌,破之,拜郎中,赐缣九千匹。”

第一次“回”,是由洛阳又回到了凉州。董卓在张央的推荐下,担任西域戊己校尉,又回到了凉州。这次的“回“”对董卓也意义重大,因为这次回来后,董卓就借助自己在凉州的名望和自己的豪气,开始慢慢地发展自己的势力,培养自己的军队。


少年游侠时光

第二次“去”,离开凉州到并州做刺史,后又到河东当太守。其实凉州与并州相邻,因此董卓的主要任务还是对付“羌胡”。裴松之在《三国志·魏志·董卓传》注引《英雄记》说:

“(董)卓数讨羌胡,前后百余战。”

第二次“回”,主要是回来镇压“羌胡”的反叛。原来在张央与董卓的合力下,打败了叛逆的羌人。可自董卓离开没过多久,凉州再起战火,北地先零羌和袍罕河关群盗反叛,就共同拥立湟中归附的胡人北宫伯玉、李文侯为将军,杀护羌校尉泠征。面对这一次是较大规模的“羌胡”起兵,董卓先后以中郎将和破虏将军的名义回到凉州,而且破敌有功,被封为帘乡侯,食邑一千户。经过几年的经营,这时的董卓真正成为了这里的霸主,而且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——凉州军。原来仗剑走天涯的少年,现在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“西北狼”。


九州分布图

二、入京把持朝政后的董卓人设开始崩塌,坏事做尽。

在董卓通过几年在西北的苦心经营,成为一方霸主的这段时间,描写董卓劣迹的笔墨不多,只有陈寿在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破虏讨逆传》中孙坚列出了董卓的三条罪状:

坚曰:“明公亲率王兵,威震天下,何赖于卓?观卓所言,不假明公,轻上无礼,一罪也。章、遂跋扈经年,当以时进讨,而卓云未可,沮军疑众,二罪也。卓受任无功,应召稽留,而轩昂自高,三罪也。

文中孙坚主要指出董卓三大罪状概括起来就是:

1、轻上无礼。

2、讨敌不积极主动。

3、轩昂自高。

言辞还是比较“温驯”,没有出现“董贼”等谩骂之语。

但是,等到董卓带兵入朝后,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董卓的种种劣迹不断暴露。

通过梳理《三国志》和《后汉书》,董卓的种种劣迹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:

1、废立皇帝。废掉了少帝刘辩,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。

2、谋害太后。

3、乱杀无辜。

4、抢劫财物。

5、奸淫掳掠。

6、滥施酷虐的刑罚。

7、戕害百姓。

8、戕害官员。

9、私铸钱币,导致通货膨胀膨胀。

9、毒杀弘农王,迁都长安。

10、残害被俘将士。


电视剧中的董卓

《三国志》中,有两处陈寿用了大段文字描写董卓的罪行。对于惜字如金,标榜以“春秋笔法”写史的陈寿来说真的是不多见。

“卓性残忍不仁,遂以严刑胁觽,睚鴺之隙必报,人不自保。尝遣军到阳城。时适二月社,民各在其社下,悉就断其男子头,驾其车牛,载其妇女财物,以所断头系车辕轴,连轸而还洛,云攻贼大获,称万岁。入开阳城门,焚烧其头,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。至于奸乱宫人公主。其凶逆如此。”

“卓豫施帐幔饮,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,于坐中先断其舌,或斩手足,或凿眼,或镬煮之,未死,偃转杯案闲,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,而卓饮食自若。太史望气,言当有大臣戮死者。故太尉张温时为韂尉,素不善卓,卓心怨之,因天有变,欲以塞咎,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,遂笞杀之。法令苛酷,爱憎淫刑,更相被诬,噃死者千数。百姓嗷嗷,道路以目。”

不难看出,此时的董卓劣迹斑斑,刚才概括的十大罪状,十之八九都在其中。通过这些描述,以前那个少年游侠的身影突然没有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“狼戾贼忍,暴虐不仁”的董卓,是一个“祸崇山岳,毒流四海”的董卓,是一个“残贼之性,寔豺狼不若”的董卓。

三、为何董卓落得个如此下场?

那么,为何董卓会突然由一个少年游侠沦落为一个人神共愤的“董贼”呢?个人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:

1、董卓本身有问题。

董卓是个十恶不赦之人,这是肯定的。之所以在《三国志》和《后汉书》中出现董卓少年游侠的描写,这也从侧面说明陈寿和范晔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公正,没有因为董卓是个十恶不赦之人,就歪曲这个人的过去,去抹黑这个人的过去。

董卓之所以少年游侠而后十恶不赦,主要还是董卓的问题。

一方面,这是年少未被社会环境污染,保持的一颗童心而已。

另一方面,求取功名的手段。


察举制

东汉选拔官吏一个重要的制度是察举制,兴起于汉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。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,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、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,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。

当时的董卓出身不算太高,没有什么名气,再加上又出生在边疆,想要在人生仕途上再进一步,需要首先把自己的名声打响才行。后来,董卓正是凭借着自己的“宣传”,有了名气,才能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选为羽林郎。

只能说,当时的董卓为了自己留下一个好的名声,故意遮掩了自己残暴不仁的本性。后来随着自己地位的不断提升,这个“豺狼”的本性暴露无遗,从张央征召迟迟不到,再到当时朝廷让他出任少府,他三番五次推脱可以看出,董卓骨子里就不是一个忠义的胚子。等到自己掌握大权后,豺狼的本性就暴露无遗。

2、陈寿和范晔掺杂着一些个人的好恶。

写史要说完全的“秉笔直书”是根本做不到的,必定是人写的东西,既然是人免不了掺杂个人好恶。再加上陈寿原本是蜀国旧臣,对于祸乱汉朝的董卓本身应该就没有什么好感,不可避免会在董卓的恶的基础上再渲染一番。而范晔虽不是蜀国旧臣,但他是在被贬后抑郁不得志而作《后汉书》,本身就有一股子气,看到把持朝政的董卓,不可避免的向他撒一番气,以影射一下当下。

当然,以上只是个人不成熟的揣测,并无历史史料证明个人观点。

四、总结

原本的“少年游侠”之所以突然成了罪恶滔天的“董贼”,主要还是自己坏事干尽所致。即使史学家在其中掺杂一些个人好恶,但坏人永远是坏人这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!


站长声明:以上关于【董卓:原本的“少年游侠”为何突然成了罪恶滔天的“董贼”- 】的内容是由各互联网用户贡献并自行上传的,我们新闻网站并不拥有所有权的故也不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您发现具有涉嫌版权及其它版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至:1@qq.com 进行相关的举报,本站人员会在2~3个工作日内亲自联系您,一经查实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的涉嫌侵权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