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皇帝对于一些立下不朽功劳的大功臣,都会赐予等级最高的"丹书铁券、免死金牌",众所周知免死金牌只是一种荣誉,它的最终解释权乃是在皇帝手中,如果有人真要以为此物可以免死,那就真的离死不远了;君不见明太祖为许多开国功臣颁发了免死金牌,可最后这些人也没能逃得过朱元璋的屠刀;在唐代有一位将军,就深知此真理,他警惕心颇高,皇帝刚赐予他丹书铁券,回到家就起兵造了反。
提起唐代的名将,郭子仪可谓是声名赫赫,给予大唐重创的"安史之乱",就是由郭子仪挂帅平定,接着他又大败吐蕃、党项,乃是当时功劳最大、威望最高的大将;郭子仪从参加武举投身行伍以来,共历七朝数次挽救大唐于水火之中,还被赐予免死金牌官拜汾阳郡王;而且"功高盖主"的郭子仪,没有得到任何一位皇帝的打击,是少数得以善终的功臣之一;然而在当时还有一位将军,也被赐予免死金牌,可他的结局却与郭子仪天差地别。
此人名叫李怀光,参军以后作战勇猛,受到郭子仪的赏识被收为部下;为人正直的李怀光,被郭子仪任命为主管军队纪律的将军,他严格执法,连自己的亲戚犯了错也绝不宽免;随后李怀光凭着卓越的能力,在上元年间,被拔擢为朔方都军虞侯;唐代宗李豫驾崩后德宗李适继位,此时年迈的郭子仪,卸任了节度使副元帅的职位,被德宗升为太尉、中书令,其下辖地区,都被其他将领接管。
此时李怀光身兼多职被委以重任,在781年他又升了官,一路从检校左仆射、灵州大都督,
升到了节度使的高位;时值德宗削藩,引起多方势力的不满,最终爆发了"二帝四王之乱",连德宗本人都被叛军赶出了帝都,此时他只能能依仗宰相李泌,与其他将领"四处救火";李怀光在这场平叛之战中,积极勤王攻打叛军,为此深受德宗的信任,德宗对他"有求必应",满足他上奏的所有要求;李怀光也的确不负君恩,最终为德宗解了围。
可立下大功的李怀光,心中并无喜悦之情,反而忧心忡忡,784年德宗论功行赏,封李怀光为太尉,并赐免死金牌;在别人看来李怀光立下赫赫战功,又被御赐免死金牌,可谓是前途无量如日中天;而李怀光则大怒,将铁劵扔在地上说道:"自古只有怀疑臣子反叛,才会赐予铁劵,现在赐给我,不是叫我反叛吗";接着李怀光说干就干,劫持了李建徽、阳惠元,收编他们的军队后,在泾阳、三原等地大肆劫掠。
当时李怀光的部下们,并不想走上作反之路,有众多部下都投降而去,其中韩游魂、戴休颜投降上奏李怀光作反后,被德宗任命为节度使,并罢免了李怀光所有官职;接着韩游魂、戴休颜与河东节度使马燧,一起夹击李怀光,最终众叛亲离的李怀光力战不敌,被朔方将领牛名俊,割下了头颅兵败被杀,结束了他造反的道路,与57岁的生命。
虽然李怀光作反被杀,其儿子也全都战死,但是德宗念及他昔日为大唐立下的功勋,特许其孙子作为继承人,领了李怀光的头颅与尸身回乡安葬;李怀光本来可以位极人臣,再创不世伟功,而他在被赐予丹书铁券后,警惕心过度,因此起兵作了反,最终丢了自己的性命,如此心理素质距离他的老上司郭子仪,可谓是差的太远了。
【参考资料:《新唐书》,《旧唐书》,《论李怀光之叛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