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首导语
乾清宫是内廷的三大宫之一,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把这当寝宫,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的政务。雍正帝继位后,寝宫改到了养心殿,乾清宫便成了皇帝召见大臣、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要场所。
乾清宫正殿的上方悬挂着一块“正大光明”的牌匾,它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,不光是因为皇帝在此处理国家大事,而它位于乾清宫最显眼的高处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在它的背后藏着一个密匣,而密匣内有一道决定下一任皇帝人选的诏书。
清朝初期的继承方式
“密匣立储”是清代才有一种秘密立储制度。清朝以前,往往都是以公开的形式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,也就是俗称的太子,举国皆知,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立嫡立长。
康熙帝之前的顺治和皇太极都不是通过立储的方式登上皇位的,皇太极是通过“八王议政”的推举制度登上皇位的。他去世时也没有留下遗诏,他的儿子顺治则是经过一番明争暗斗侥幸登上皇位的。
在他们继位前,都存在着激烈的争斗,而且几乎使清朝的统治权四分五裂,虽然最终避免了分裂,但这种继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江山社稷。
顺治帝生前有两位皇后,但可惜的是这两位皇后都没有皇子,他极度宠爱的皇四子出生还没过百天就夭折了。顺治英年早逝,在他临终前可供选择的皇储人选只有皇二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烨。玄烨之所以能越过哥哥登上皇位是因为孝庄太后的决策,也有说是玄烨之前逃过“死神”天花的召唤。不论那种原因,都表明清朝并没有强烈立嫡立长的情结,这也与推举立贤的传统有关。
康熙帝试图以公开立储的方式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,所以他迫不及待地立襁褓中的嫡子胤礽为太子,希望以此巩固国本。然而,康熙没想到的是在自己的晚年,“九子夺嫡”让他彻底伤透了心,导致康熙帝两度废太子,最终都没有明立皇储。
“密匣立储”第一君
雍正帝即位后,吸取了康熙年间“九子夺嫡”的惨痛教训,发明了一种新的立储方式:密匣立储。所谓“密匣立储”,就是皇帝生前不公开立太子,而是以秘密诏书的形式密立皇太子。
诏书分为两份,一份由皇帝亲自保管,另一份则放在了“正大光明”的牌匾后。皇帝死后,由顾命大臣共同取来两份诏书,经过核实对照后公布皇位继承人。如此一来,皇子们事先不知道谁是皇位继承人,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继承皇位,自然每个皇子都会努力表现,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会形成前朝围绕某位皇子形成的党派之争。
公元1735年,雍正帝驾崩。庄亲王等大臣们经过核对两份立储诏书无误后,迎接宝亲王弘历继位,即后来的乾隆皇帝。
乾隆帝立储
从顺治到乾隆这四代皇帝,都不是中宫皇后所生的嫡子,这让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乾隆帝颇为遗憾,于是他决定效仿历代王朝,立嫡子为皇储。首次被密立为皇太子的是皇后富察氏的儿子皇次子永琏。他不仅是嫡子,而且十分聪明,深得乾隆的宠爱。可惜没过两年,永琏因病去世。乾隆帝悲痛不已,在永琏去世的当天,就命人将密匣取出。在此后的几年里,他一直没有再立太子。
直到6年后,富察氏再度为乾隆皇帝生下皇七子永琮,乾隆帝欣喜若狂,心中打定要立这个儿子为皇储的打算。然后上天再一次打乱了乾隆的计划,3岁的永琮不幸早夭,这对乾隆和富察氏的打击都很大。如果富察皇后再为乾隆生下皇子,想必会成为皇储的第一人选,然而她却因为悲伤过度病逝了。
此后多年,乾隆帝都向大臣们明确宣布不再立太子,如有大臣上奏要求立太子。就是离间皇家父子的感情,必将严惩。乾隆帝说得斩钉截铁,大臣们心惊胆战,几乎再也没人敢提起立太子的事。
过了二十多年后,乾隆帝通过多方考察,终于下定决心再次秘立皇储,这一次被选中的是皇十五子永琰。乾隆帝当初深受祖父康熙帝的宠爱,他在即位之初,便表示在位时间绝不会超过康熙帝的61年。
乾隆六十年,乾隆帝当众开启密匣,宣布禅位给永琰,即嘉庆帝。
道光帝立储
在清朝后期,采取了秘密立储的方式,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皇子间相互倾轧的争斗,但还是有一些较为温和的谋略相争。道光帝的儿子奕詝和奕欣便是很好的例子。
奕詝和奕欣都是道光帝中意的皇位继承人,论年龄和母妃的高贵程度,皇四子奕詝占优势,若论才华能力,人称“鬼子六”的奕欣占优势。这让道光帝在两位皇子中犹豫不决,最终还是立皇四子奕詝为储君,但在密立皇储的诏书中,同时敕封皇六子奕欣为恭亲王。在立储诏书中写下两位皇子的名字,可见道光帝在立储大事上的踌躇不决。
道光帝的立储是清朝最后一位密匣立储,咸丰帝也成了最后一位以密匣立储登上帝位的皇帝。清末皇子子嗣凋零,咸丰帝只有一个儿子,就是后来同治,而同治和光绪都没有皇子,自然不需要密匣立储。
结束语
清朝前期的皇位继承大多伴随着血雨腥风的争斗,雍正帝首开“密匣立储”的先例,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皇子间地相互争斗,也防止了朝廷大臣围绕皇子形成派系,有效的遏制了让皇帝们头疼的“党派之争”。
但最终因为王朝的没落,这项高效实用的皇位继承办法被淹没在历史前进的车轮里,雍正帝呕心沥血的付出,也挡不住王朝的没落。
公元1912年,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退位,标志着大清王朝的灭亡,秘密立储制度失去了意义,遂不复存在。
参考文献:《清史稿》等。
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,关注刚子聊历史,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