鸦片战争之后,中国打开了国门,洋人可以正儿八经地跟中国做生意。《南京条约》的期限只有12年,一转眼就要到了,洋人希望至少能保持现状。但每次找清政府提这事,清政府都拖着不给答复,看来似乎是不怎么想续约。
1856年,广东发生了“亚罗”号事件,清军正常执法,捕捉该船上的海盗。英国却认为侵犯了自己的权利,派兵进攻广州,引起了军事冲突。
第二年,法国神甫马赖在广西传教时被杀,法国也有了借口,与英军共同出兵,攻陷广州城,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爆发。可咸丰皇帝的态度令人费解,既不整军备战,又不肯答应洋人的条件,只是命令广州方面自行解决问题。
英法两国觉得在广州再闹,也不起作用,便决定联合出兵,攻到咸丰眼皮底下去。1858年4月,英法联军的舰队攻陷大沽口炮台,溯白河而上,兵临天津城下。他们要求清廷派要员前来谈判,否则就进攻天津。
这下子,咸丰皇帝害怕了,不得不派大学士桂良、吏部尚书花沙纳,前往天津主持议和。而充当翻译的是清朝海关职员李泰国,他是英国人,领着清朝的薪水,现在却以战胜国成员自居。
在谈判过程中,英法联军自认为是战胜国,态度十分蛮横无理,串通李泰国,对桂良和花沙纳等人用尽了威逼利诱的手段,企图逼迫他们接受英法提出的全部要求。
除了扩大通商口岸数量、赔偿两个事件的损失外,英法还要求增加进入内地传教的权力,以及设立驻北京领事馆。别的都好说,洋人公使入京,对于咸丰来说,是最无法接受的。咸丰不愿意与洋人打交道,既有维护天朝上国传统脸面的因素,又暴露了他的怯懦和无能。
尽管桂良与花沙纳费尽口舌,据理力争、又卑微讨好,可洋人就是不肯让步。咸丰见实在谈不下去,一度产生了动武的念头。桂良与花沙纳急忙进言劝谏咸丰:“战之不可”、“战则必败”。
咸丰最终无可奈何地答应了这些要求,双方进入了签约的细节谈判。本来这场战争是英法与清朝之间的事情,可美俄两国自认为调解有功,也要求作为缔约国,享受与英法同等的权益。
尤其是俄国,趁着清廷忙于应付英法联军的攻势,加紧蚕食我国东北,把原本确凿无疑的、数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,变成了“未定边境”,为下一步侵略埋下了隐患。
6月18日,清廷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《天津条约》。在这个条约里,确定了开放更多的口岸、公使进京、传教自由、领事裁判权、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,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。
英国人取得了在长江上通行自由,从而把整个长江流域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。另外,清朝赔偿各国损失和军费的数额,分别是英国400万两、法国200万两。
最让人诟病的是,这个条约将鸦片进口变成了合法交易,每百斤抽税三十两。而对中国破坏性更强、却更隐蔽的一项条款,是2.5%的进口关税。从此洋货横扫中国市场,大量手工业者破产,民族工业几乎全灭。
按说既然谈完了,条约也签了,英法联军应该收兵了吧。可咸丰迟迟不肯完成全部流程,使条约正式生效。大概他也知道这个条约的杀伤力太强,丢了大清的面子,对不起列祖列宗啊。
咸丰下不了决心,洋人可等不及。1859年6月,英法联军再次炮击大沽口,打算用武力逼清政府妥协。没想到,这一次清军振作了起来,居然打赢了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,击沉数艘英舰,连英舰队司令何伯都被打成重伤。
于是,英法联军重新集结起来,发动了新一轮攻势。当年8月,联军登陆北塘,在八里桥大败勇将僧格林沁,10月攻陷北京城。咸丰落荒逃往承德,并死在那里。接替他执掌这个老大帝国的是西宫太后,也叫慈禧太后。
英法联军为了逼清廷让步,烧掉圆明园,又声称要烧紫禁城。清廷只好同意了他们的要求,又签了《北京条约》,这是对《天津条约》的确认和扩大,赔款增加到英法各800万两,并割让了九龙半岛给英国。
这是一场很荒诞的战争,清廷始终在屈服和强硬之间摇摆,既想和洋人一较高下,又害怕失败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。结果是,打,不够坚决;和,不够隐忍,最后落了个满盘皆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