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孟谈:人品堪称“战国谋士第一”,用“术”比申不害还早100年

时间:2025-06-05 03:30:22 作者:水韵 热度:

《战国策》中记载了一位冰心玉壶、超然脱俗的谋士――张孟谈。

张孟谈是赵襄子的谋臣,而《史记》称之为张孟同,是赵襄子的相。

在《战国策》中,他的形象主要是由《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》和《张孟谈既固赵宗》两篇文章连贯而来的。

《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》

当知伯灭了范氏、中行氏后,接着向韩、赵、魏三氏索取土地。

韩、魏惧于知伯,皆应其所求,唯赵氏不肯给。因此,知伯暗中联合韩、魏两氏攻赵。


赵襄子剧照

张孟谈为赵襄子选好防御之地,拟定守城计划,使得三国联军进攻三年仍不下。但三年后,城中“财食将尽,士卒病羸”,而且赵襄子已打算投降了。

谁也没有想到,张孟谈竟然能力挽狂澜。

他先拜见韩、魏之君,说之以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而成功让此二国倒戈;再以赵臣的身份,朝会知伯,假装乞降;并打探军情,得到知伯疏于防范的情报;最后使用计谋——连夜以水灌知伯军,杀知伯。

可见,张孟谈不仅具有极佳的口才,在智谋和观察方面,皆高人一等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立下此等大功,却不贪恋权力、名声、财宝。


张孟谈剧照

《张孟谈既固赵宗》

在张孟谈看来,国君的权势要能控制臣下,而今自己的权势高过国君,对国家是有害的。

对赵襄子的赏赐和挽留,张孟谈坚决地说:

“臣观成事,闻往古,天下之美同,臣主之权均之能美,未之有也!”

这是国君所必备的驾驭臣下之“治术”。可见,他所考量的,是守住国家的方法。

从历史上看来,春秋之时臣弑君者多有,往往是世卿执政后权力高过王权所致,尤其是春秋晚期,各国普遍发生内乱,如田氏代齐、鲁之三公、晋之六卿。


晋灵公剧照

晋国在晋灵公被权臣赵氏杀死后,由赵氏扶立晋成公,从此以后进入“六卿专政”的阶段。晋哀公四年(公元前453年),韩、赵、魏三氏灭知氏;又五十年(公元前403年),三家分晋。

张孟谈亲眼见到“六卿专政”所导致的政局动荡不稳,并实际参与了重要的三家灭知氏之战。因此,在巩固了赵氏的宗社之后,张孟谈为赵国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方案,主要是推行田制改革:

“广封疆,发五百。”

“五百”是什么意思?应作“阡陌”,即《商君书》所称“开阡陌封疆”之意。


张孟谈剧照

当时,晋之六卿破坏了“步百为亩”的井田制,而扩大了田亩制和地税制。张孟谈的“广封疆,发阡陌”,是以二百四十步为亩,是六卿中最大的亩制,又不征收地税,因而自然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。

他所提出的,是一项使国家富强的改革措施,而接下来,他要做的是内政上的安定,即扩张君权,来避免“六卿专政”的历史重演。

他的理论,比申不害还早100年

我们都知道,申不害提出“术治”的论点,以为“君不专制,臣必擅主”。申子说:

“独视者谓明,独听者谓聪,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。”

战国时期,游说者众。他们各出奇计,投君所好,以钓权势。试想,如果臣之权势过大,而君对臣又无驾驭之术,那么恐怕会形成国家分崩离析的局面。


申不害剧照

其实,张孟谈已有“术治”的初步思想,比申不害还早100年。而且,他为巩固赵氏的根基,率先做出表率——“捐功名,去权势以离众。”

张孟谈是赵襄子最重要的大臣,不仅身份尊贵,而且大权在握,更有享不尽的采邑税收,但他却能放弃名利归隐,过起平淡的躬耕生活。

在他隐居三年后,国家有难——诸侯合谋攻赵。赵襄子亲自下乡会见张孟谈,此时他又义不容辞上路,回朝主持国政,并能用计化解四国的结盟,顺利解除赵的危机。

玲珑说

张孟谈为相,不积极为己身富贵图利;他为隐士,也不消极避世。

看来,他恪守纲常伦理,事有道之君与事无道之君,都能尽己分,更何况赵襄子是个颇有作为的国君!


赵襄子剧照

《史记》中记载,当赵氏被围城三年时,群臣皆有外心,唯张孟谈不失礼;当赵襄子往见张孟谈,请其复出主政时,张孟谈也要求:

“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,舍臣于庙,授吏大夫。”

战国时代的“士”,大都缺乏守礼、忠君的观念,普遍以“逐利”为人生目标。而张孟谈要求“吏大夫”的职位,并非贪于官职权势,而是“不在其位、不谋其政”的表现,有礼有节。

他是战国谋士中的“少数派”,是忠君爱国、不为名利的典范,其人品堪称是“战国谋士第一”。


站长声明:以上关于【张孟谈:人品堪称“战国谋士第一”,用“术”比申不害还早100年- 】的内容是由各互联网用户贡献并自行上传的,我们新闻网站并不拥有所有权的故也不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您发现具有涉嫌版权及其它版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至:1@qq.com 进行相关的举报,本站人员会在2~3个工作日内亲自联系您,一经查实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的涉嫌侵权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