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国本是一个小国,在郑庄公的努力下,郑国成为春秋三小霸之一。然而,庄公死后,郑国霸业迅速衰落,再也没能重回一线大国的地位。郑国的衰落,看似是郑庄公诸子争位,而根本的原因是,郑庄公否定了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,但实力却不足以撑起称霸的野心。
一、郑国的崛起
在春秋的诸侯之中,郑国的起源其实很晚。
西周后期,周宣王为了重振王权,除了东征西讨以外,还树立了很多自己的“铁杆”诸侯,申国、晋国和郑国就是其中的代表。而郑国肇始之君桓公姬友就是以王弟的身份,在宣王时期受封于郑地。同时,姬友还担任周室的司徒,记住这个身份,因为它对郑国的崛起和衰落都很关键。
宣王暂短中兴之后,宣王之子周幽王一番作为让姬友觉得,这侄子迟早要闯大祸,便将国人东迁到洛邑以东(东虢和郐国之间),向东虢国和郐国借了10座城。
果然,犬戎攻入镐京,郑桓公也死于王事。但其子郑武公护周平王东迁,得以继续担任王室的执政卿士。凭借王室卿士的身份,郑武公反客为主,将周围的小诸侯国,包括原来借地的东虢国和郐国伐灭,郑国实力逐渐壮大。
到了武公之子郑庄公时期,同样担任着郑国国君和王室的卿士双重身份。因此,郑庄公经常联合天子,或者假借天子的名义率领诸侯们讨伐不臣服的诸侯,但结果却往往是郑国得到胜利的实惠,从此郑国更加强大,隐隐有超越诸侯之势。
但与其父祖不同的是,郑庄公明显更加在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庄公经常不在洛邑打卡上班,却窝在自己的都城郑谋划着如何壮大郑国的实力。
此举导致了周王室的极大不满,周平王屡次想要削夺庄公的权力,而即位的周桓王表现的更加明显,在几次相互的敌对事件之后,年轻的周桓王终于忍不住率领军队杀向郑国,繻葛之战爆发了。
繻葛之战中,郑国军队战胜了周王联军,郑将祝聃还以剑射中周桓王的肩膀。但在当晚,郑庄公就派使者慰问周桓王,吃了败仗的周桓王不得不接受郑的示好,暂时缓和的关系。但明眼人都瞧得出来,郑和周的关系回不到过去了。
这一战威震诸侯,郑庄公接下来的几年看起来十分风光,得以跻身于春秋三小霸之一。但不久之后,庄公死,将太子姬忽托付给重臣祭仲。
二、郑国的衰落
郑庄公死后的20多年里,郑国数易其君,先后有太子忽、公子突等四位公子登上过郑国国君之位,持续的君位之争削弱了郑国的势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郑国君位之所以多次更迭,除了祭仲不坚持原则以外,齐国、宋国等外部势力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。
最后的胜利者郑厉公稳固了君位之后,虽然也有勤王之举,但郑国的霸业却是一去不复返了。郑厉公之子郑文公时,就已经不得不尊齐桓公为霸主,而摇摆于大国晋楚之间;郑灵公之后,更是内有七穆,外有晋楚,逐渐沦为大国附庸,再也没有找回小霸的尊严。
从这段历史来看,郑国衰落的直接原因似乎是,诸子争位期间,郑国内政不稳,持续衰落。
又加之齐宋的干预:宋国强行送回质子郑厉公姬突回国即位,而姬突失去君位后长期居于边邑栎,不断骚扰郑国,直到十八年后再次回国即位;齐襄公为树自己的威望竟然擅杀郑君子亹与郑大夫高渠弥。
这些不仅导致了郑国的内政不稳,持续分裂,还因国君之位遭到了齐宋的干预而导致了国君威望不足,郑国凝聚力不足。
看起来很有道理,其实不然。
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到整个春秋时代,齐桓公死后,齐国的状况几乎就是郑国的翻版,激烈的诸子争位长达数十年,连桓公的尸体都过了很久才得以下葬;另一大国晋国在献公死后、襄公死后都曾发生过激烈的国君之位的争夺,发生的内乱次数在春秋大国中实属罕见。
但我们同样看到,齐国在春秋时代一直处于超然的地位,齐景公时还曾再败晋国,几乎重返霸主地位;而晋国更是长期处在霸主的位置上。
为什么相同的遭遇,齐国能够崛起,晋国没有衰落,郑国却一蹶不振呢?这说明,庄公之后的诸子争位可能不足以解释郑国的衰落。
在春秋时代,不管是周王室还是诸侯国中,分封制盛行,中央集权尚未建立,诸侯国都变乱时常发生。然而,各封地大夫都是国家的“股东”,并不是中央的仆从,中央的变乱对于地方行政来说其实影响并不大。只要重新立一个能服众的国君,诸侯国往往能很快重振旗鼓。
因此,君位之争对郑国的衰落有影响,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,郑国一蹶不振应该是另有原因。
三、郑国霸业的转折点
我们应该注意到,在郑庄公之前,桓公、武公、庄公三任国君都是周王室的卿士,执周之政;而郑庄公之后,郑国君不仅没有再执周执政,反而和周的关系并不那么和谐。
进入东周之后,周王室威权的衰落乃至于形同虚设是有目共睹的,周室卿士的头衔对郑国的盛衰有那么大的影响吗?
还真有。
武公和庄公时代,郑国的东征西讨和扩大疆土的军事行动大多与周天子共同行动,或者假借周天子的名义进行,而庄公之后,齐桓公、晋文公的霸主地位都曾得到周王室的正式册封,但郑国却不仅不能得到周王室的授权,还时常与周发生龃龉。
那么,为什么呢?
其一,周王室在繻葛之战前毕竟没有经历军事失败,诸侯们还是有敬畏之心的,因此周王室还是有一定威权的。春秋早期的霸主,郑庄、齐桓、晋文纷纷以王室之名,来行其称霸之实,扯大旗作虎皮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其二,郑国与周王室兵戎相见,否定了自己权威的合法性。我们看到,郑国从建国到称霸,每一步都有王室的影子,每每假借王命行事,才有了诸侯支持,才得以建立霸业,但是繻葛之战后,郑国丧失了这种权力来源的合法性,相当于自我否定了。
其三,郑国势力还不足以撑起称霸的野心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郑国能凭借武力使得诸侯们屈服,当然也可以继续维持其霸业,但从春秋初年频繁的会盟和郑国后来的表现来看,郑国虽然看起来耀武扬威,但诸侯国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均势。并没有拉开实力差距的郑国,又丧失了周王室授权,因此其实力也就不足以撑起称霸的野心了。
其四,郑国不能抵御蛮夷入侵。春秋的霸主既有权力,也有义务,从齐桓晋文尊王攘夷成功称霸的案例来看,抵御蛮夷入侵应当是霸主最大的义务。事实上,镐京被攻破后,西戎进入关中,长狄进入中原腹地,楚荆也开始强大,整个中原陷入了周初以来最大的危机。而郑国称小霸之时,楚国已经开始向北渗透,而邢卫燕屡遭侵袭,郑国却无能为力。
总的来说,虽然郑国从来没有打出这个旗号,但郑国的霸业建立在周王授权、自身努力相结合之上,单单凭借自身的实力完全不足以称霸诸侯,因此周王的卿士身份十分重要,郑国衰落的真正起点是繻葛之战。
四、地理原因
当然,郑国的衰落还有着其他的原因,比如刚刚提到的内部纷争,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地理因素。
郑国的地理位置深处中原之中,地近周室。这个位置的优势是,强盛时,可以左右逢源,纵横捭阖;而且中原的富庶与文明包围着郑国,不容易受到蛮夷的侵袭,可以安心发展。但这个地理位置的劣势在于,处于中原之中,诸侯列国都盯着这块地,一旦不能压制周边,那么周围也就会开始反噬。
首先,庄公诸子争位过程中随时可见各国势力的影子。各国都希望对郑国施加政治影响,这种影响会最终影响到郑国本身政局的稳定性。
其次,在随后的晋楚争霸中,来自于南北两个方面的不断冲击和消磨,即使郑国实力再强也架不住。
因此,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,外患不断,没有稳固的后方,这也是正国衰落的重要原因。
文/子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