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允炆因削藩而引发了“靖难之役”,导致皇位被朱棣夺走。朱棣夺得皇位后,虽然表面上放弃了削藩政策,做出一副要与诸藩王交好的姿态,但实际上仍然延续了朱允炆的削藩政策,甚至来说比朱允炆的削藩更彻底,只不过他采取的手段没有那么激进而已。
朱棣去世后,朱高炽、朱瞻基基本延续了朱棣定下的削藩政策,藩王基本丧失了对朝廷的威胁。宣德时期,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被朱瞻基所镇压,标志着明朝削藩彻底取得胜利。然而,虽然此后的藩王已经对朝廷构不成威胁,但明朝皇帝对藩王的防范之心一直没有松懈,甚至可以说越来越重。
根据《明英宗实录》记载,正统八年三月,永兴王因母亲身患重病,于是上书朱祁镇,希望能够被允许前往五台山为母亲祈福,结果朱祁镇接到奏报后,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决绝,理由如下:事神以诚为本,叔坚此一念,虽在宫中祈祷亦应。况国王去五台尚远,叔方旦夕侍母疾,岂可去侧,不必往也
大概意思是,拜神这件事心诚则灵,王叔既然有这份孝心,在家里祈祷就可以了,而且从封地到五台山路途遥远,你母亲如此病重,需要你时刻陪在身边照顾,所以你还是不要去了。绕来绕去,朱祁镇就表达一个核心观点:你就在封地好好待着吧,不准离开。
按理说,为身患重病的母亲祈福,这乃是人之常情,也比较符合明朝以孝治国的思想理念,明英宗应该鼓励才对。然而就因为永兴王乃是藩王,就不具备这样的权力了。或者,更准确的说,永兴王不是不具备为母亲祈福的权力,而是不具备离开封地的权力。
这就是明朝中后期藩王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:在封地内,他们几乎可为所欲为,因为朱元璋规定藩王“虽有大罪,亦不加刑;重则降为庶人,轻则当因来朝面谕其非;或遣官谕以祸福,使之自新”。所以,他们即便是干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,基本也没啥事,顶多也就是皇帝下道圣旨,训斥一番,只有极少数的情况才会贬为庶民,至少是性命无忧。
然而,在封地他们是皇亲国戚、是贵族,可以高人一等,享受无限的特权,但也仅限于在封地享受这个权力,一旦他们私自离开封地半步,就立刻会被皇帝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和挑衅,立刻就会迎来相应的处罚。这个时候,朱元璋定的那个“虽有大罪,亦不加刑”的量刑原则就不再适用了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于藩王而言封地是他们的福地,也是他们的囚笼。这其实是藩王的一种悲哀,普通人羡慕他们不用履行劳役赋税,他们未尝不羡慕普通人可以来去自由,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。或许,藩王这个身份也是一个围城,拥有的人想要拼命摆脱掉,没有的人则做梦都想拥有他。
2020年春晚小品《快乐其实很简单》中有段对话是这样的:
闫妮:其实我也有梦想。
孙涛:啥梦想?
闫妮:我再好好干几年我就不干了,我就到乡下去,弄几间小房,养点鸡,养点鸭,吃着我亲手做的农家饭,喝着甘甜的山泉水,享受着美丽的大自然,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,你也要努力呀。
孙涛:我不用,你这个梦想我一出生就实现了。
人生其实就是这样,你拼了命努力想要得到的生活,或许在别人眼里就是最普通的生活状态。藩王与平民完全不同的生活阶层,但是谁又敢说自己一定就比对方活得自在呢?
声明:文中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