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重农抑商”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基本策略。西方国家在封建社会时期,也有重农抑商的现象,但都没有中国古代明显。中国古代是从国家政治层面、民族文化层面等各方面深度进行了重农抑商。那么,为什么在中国这块地域上,存在这么严重的重农抑商现象呢?
一、主观需求。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任何一项国家政策的产生,以及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形成,都是由经济形式决定的。也就是说,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出现那样严重的重农抑商现象,也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。
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一个人口基数比较大的国家,同时又是一个专制皇权很严重的国家。这两点,对重农抑商的产生,有决定性的意义。
由于人口基数很大,因此,吃饭的人就特别多。要解决如此数量庞大的人口的吃饭问题,因此不能不重视农业生产。没有农业生产,就没有赖以生存的粮食,老百姓就吃不饱肚子。
但是,中国古代又是一个专制皇权很严重的国家。专制皇权严重造成什么后果呢?一方面是大量的地主贵族不劳而获。这使得中国古代穷苦老百姓,必须大量承担生产劳动的义务,生产出粮食供这些人挥霍。
另一方面,由于专制皇权,因此,皇帝及相关的王公贵族,他们常常会征集大量的人力,修建宫殿等各种大型工程,供他们娱乐享受。另外,他们又会大量发动互相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。这些徭役和兵役,又必须要贫苦老百姓来承担。而且,还需要老百姓中的青壮年人来承担。这样一来,留在土地上种庄稼的人,很大一部分只能是妇孺及老人。如果这些妇孺及老人再不努力生产,那么大饥荒就会产生了。
统治者没有看到,古代的农业生产水平低下,产出不多,主要是他们不劳而获,以及把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用去服徭役和兵役造成的。反而认为,这是因为很多老百姓不愿意在地上种庄稼,而是只想“倒买倒卖”,才造成了粮食生产不足。因此,他们严厉地打击商人的经商行为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古代统治者在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上,本末倒置了。
二、客观映照。
古代中国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上。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带,地理条件主要是内陆。
由于处于温带,因此,比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。不过,却只能说比较适合。也就是说,只适合种植一季。在适合种这一季的同时,也适合杂草和害虫的生长。
所以,为了这一季,老百姓需要做太多的辅助工作。
如果是种水稻,那么,由于古代的水利工程一向不是很好,因此,在秋收以后,就得提前把田翻耕出来,再包上田埂,目的是蓄水,同时保住田里的墒情,避免水土流失。如果是种植小麦、小米或者玉米,秋收以后,又需要把土地翻耕出来,让冬天的霜雪冻土地,把土地里面的杂草和虫卵冻死。
总之,为了一季庄稼,中国的老百姓需要做大量的辅助工作。而这大量的辅助工作,其实并不是额外增加粮食产量。所以,如果不把绝大多数人固定在土地上,做如此繁琐的工作,那么这些工作将没人做。粮食的收成,将更加成问题。
除了气候条件外,还有特殊的地理条件。
中国虽然有海岸线,但是主要是内陆国。
如果是地中海周围的那些国家,他们可以通过发动海洋战争,攻击周围的国家,掠夺这些国家的资源。很多文明古国,包括古埃及、古希腊、古罗马,以及两河流域的国家,都在这种掠夺攻击中,多次被灭掉。而同样是这样一些国家,他们也在掠夺别人的时候,变得强大。
但是中国古代是无法靠这个方法,获得更多财富的。因为中国古代周边的很多国家,他们并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,就算打败了他们,也并不会有很大的收获。相反,周边的国家和民族,反而经常来掠夺中国的财富。北方的少数民族,往往在中国麦收时节,到南方来抄掠抢割,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北方边境,长期以来的一道“风景线”。
中国想抢周边国家,没有什么可抢的。而周边国家却经常抢中国。因此,中国的粮食更物资就更加紧张,所以,中国古代重农抑商,便执行得非常彻底。
(参考资料:《剑桥中国经济史》等)